昨天我在大甲院區看門診,一位老先生由媳婦和一位大約五六歲的孫子陪同複診。老人家雖然有點面容滄桑但總顯得客氣和慈祥。他是一位晚期癌症病人,看診時孫子非常安靜站在病人旁邊,不但不吵也沒有一般同年齡小孩有的調皮作怪。
大甲鎮一帶我們稱作台灣中部海線。民風純樸,以前常聽說什麼海線病人病識感低,配合就診率低,醫囑遵從率差等的評語。但自從我在大甲設門診後,我體認到這裡的病人不但不像傳聞中所講的,反而表現出「最可愛」、最樂於與醫生配合一切診療。
診療完畢老人家起身欲離開時,一旁不發一語的孫子突然面向媽媽問道:「阿公還能活多久?」
,只聽到護士小姐回答:「小朋友很乖喔」。小孫子不但沒有移動腳步,反而提高音量地問:「阿公還能活多久?」。我非常驚訝六歲小孩竟然會脫口而出這樣的問話?他問的問題是多麼直率以及多麼迫切!
老人家彎下腰用開玩笑的語氣回答孫子:「阿公活到明天好不好?」小孫子一副憂愁的模樣。那位媳婦則拉住老人家說:「會活很久啦。」
護士想結束這個對話,我及時轉向小朋友同時拉住他幼小的手臂,認真的回答:「你很關心阿公喔。我告訴你,你爺爺的壽命是上帝決定的喔,不是醫生決定的。是上帝決定的,這樣講明白嗎?」小孫子看著我,竟然很用力的點了點頭。
兒童在經歷親人得重病對生命產生疑惑,引發悲傷的情緒,若能夠及時給予生命教育,幫助兒童面對生命無常,瞭解雖然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,卻可以掌握生命的寬度和廣度,以正面積極的態度接受家庭成員組成的改變是非常重要的。如果有時間坐下來陪孩童一起看描繪生死議題的繪本如「一片葉子落下來」、「阿嬤再見」、「想念外公」、「最好的朋友」、「再見,愛瑪奶奶」...等,能夠解除兒童對死亡的疑慮、害怕、和恐懼,對於兒童的人格成長也具有正面的幫助,抓住每一個機會教育,使每一個恐懼與焦慮能被轉化成為兒童成長的助力。